您好!欢迎进入NBA极速体育免费官方网站

65mn钢板
服务热线:

022-85616666

中信证券:宝钢被大大低估了

中信证券:宝钢被大大低估了

时间: 2024-02-18 |   作者: 产品展示

  12月24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首次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草案)》,按照草案规定我国将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后的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为25%,由于法定税率由33%降低了8个百分点,而且草案扩大了税前扣除标准,缩小了税基,企业的实际税负还要明显低于25%的名义税率。宝钢股份目前实际企业所得税率超过了30%,如果执行新的税率,宝钢股份的每股盈利将提高12%以上。

  此次税率的调整将使公司每股盈利提高,2007年公司每股盈利有望超过1元。一旦该企业所得税法批准实施后,有利于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

  从公司发展条件来看,2007~2008年公司将处于加快速度进行发展通道。其增发收购项目,以及在建项目的投产,都使得有望降低公司生产所带来的成本,提升公司效益。

  随着公司宽厚板、不锈钢和1800冷轧以及三热轧、五冷轧的投产、达产和增产,公司2007年钢材产量将增长10%以上,而且随着新的镀锌、镀锡、镀铬板生产线的投产,进一步提升公司的产品加工深度,预计2007年业绩增长20%,每股盈利0.90元,2008年有望继续增长。

  钢铁公司的估值是一个难题。但是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后认为,中国钢铁股,特别是宝钢股份仍然有相当大的上涨空间。

  由于各个国家的经济规模、所处的发展阶段的不同,钢铁股的市盈率和市净率等估值水平也不一样。但是,我们把国际钢铁巨头的估值水平和其本国市场平均估值水平比较不难发现,世界(除中国外)钢铁巨头的市盈率、市净率以及EV/EBITDA,是其本国市场中等水准的0.63倍、0.92倍和0.63倍。国内的钢铁巨头宝钢市盈率、市净率和EV/EBITDA,仅相当于沪深300(1938.238,-0.87,-0.04%)(1938.238,-0.87,-0.04%)中等水准的0.39倍、0.55倍和0.37倍,与A股市场的中等水准相比则更低。

  钢铁行业估值水平至少相当于国际钢铁公司中等水准,即PE达到全市场的60%以上,PB达到全市场的90%以上,根据目前沪深300指数样本股PE在25倍,PB达到2.2倍,则钢铁股的估值区间在PE达到15倍,PB在2倍。

  谈到国内钢铁行业的估值,很多人会自然而然地与国际钢铁公司进行估值比较,尤其是与韩国浦项比较。在他们看来,国际钢铁股2006年动态市盈率平均10~12倍市盈率的估值水平,POSCO只有8倍,而宝钢目前已达到了10倍的估值水平。

  是否就认为钢铁股到顶了呢?恰恰相反,我们大家都认为目前国内的钢铁股仍有50%以上的空间!以韩国浦项为例。不错,浦项2006年的动态市盈率只有8倍,05年静态市净率只有1.3倍。但是,我们该注意到韩国股市的06年动态市盈率平均仅仅只有14倍,05年静态市净率平均只有1.5倍,这主要是由韩国的政治风险和经济总体规模所决定的。浦项的动态市盈率/韩国平均动态市盈率为55%,浦项的静态市净率/韩国平均静态市净率为85%。与此相对应,宝钢的动态市盈率/中国平均动态市盈率仅为39%,宝钢的静态市净率/中国平均静态市净率仅为57%。换句话说,宝钢要达到POSCO在韩国的估值水平,股价还有40%~50%的涨幅。如果要达到国外钢铁公司的平均估值水平,还有60%以上的涨幅。

  而且,中国做为一个新兴市场国家,也是一个正在工业化的国家,对于钢铁的需求仍然十分强劲,未来钢铁工业的成长性是其他任何国家不可比拟的,与国际钢铁公司相比应该给予溢价而不是目前的折价。

  宝钢股份目前位于上市以来的市盈率的低点,如果达到其历史中等水准,则其市盈率达到15倍。9元的宝钢,只是市场对宝钢股份重新估值的第一目标价。

  从宝钢股份上市以来业绩变动情况来看,宝钢股份每股盈利年均增长率达到20%,这与我们印象中钢铁公司业绩稳定或上涨的速度低不同。

  根据公司未来5年发展规划,到2012年公司钢产量达到5000万吨,年均增长15%。

  根据我们对公司业绩未来预测,我们大家都认为公司业绩有望继续增长。而且2007~2008年公司将进入一个迅速增加通道。

  综上所述,我们大家都认为宝钢股份作为中国钢铁行业高端钢材的领跑者,理应获得市场合理定价,而目前宝钢股份无论是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其价值都被明显低估,我们大家都认为公司股票价格至少上涨50%以上。作为一个产业链的上下游,不可能永远存在估值洼地,15倍的市盈率才是国际水平。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和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新闻跟帖管理员反映。

  本网站所载之全部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新闻、公告、评论、预测、图表、论文等),仅供网友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的全部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是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线、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是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